首页 > 银行 > 正文
流动性“节前不大放 节后不大收” 货币政策“稳”字当头 资金面“紧平衡”将持续
来源: 第一理财网编辑    2021-02-26 07:26:18

流动性“节前不大放 节后不大收” 货币政策“稳”字当头 资金面“紧平衡”将持续

        2月24日,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,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00亿元逆回购操作,期限为7天,中标利率为2.20%。接受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,受“就地过年”等因素影响,居民提现及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有所下降,央行流动性投放也呈现出“节前不大放,节后不大收”的特点。不过,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急转弯和贸然收紧。

  展望未来,“稳”仍将是货币政策的主基调,央行流动性管理仍会坚持预调微调的策略,以维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为目标。整体而言,资金面将会呈现相对“紧平衡”的态势。

  为应对季节性因素影响,一般情况下,春节前央行都会适度加大流动性投放力度,满足合理的流动性需求。春节过后,季节性因素减弱,现金开始回流,预防性流动性需求下降,央行也不会采取大规模的流动性投放操作。

  不过,相较过去,今年春节前后,央行流动性投放与往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。具体来看,今年春节前央行总共投放4300亿元跨节资金,比去年春节前少投放7500亿元,投放量在历年春节前处于低位。“央行在跨年资金的投放上相对较为‘克制’,也没有像往年那样放出‘降准’这样的大招,体现了央行货币政策回归‘正常’的方向和决心。”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。

  业内人士认为,央行在流动性投放上的特点与今年的特殊情况有关。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表示,与往年相比,今年受“就地过年”等因素影响,居民提现及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有所下降,相比过去而言,流动性投放力度有所降低。年后,流动性开始回流,整体呈现净回笼,但市场利率运行基本稳定。

  不过,公开市场操作的“缩量”还是引发了市场对货币政策“收紧”的担忧,中国人民银行日前转载《金融时报》文章澄清市场“误读”,再次向市场释放了强烈的政策信号。文章指出,当前不应过度关注央行操作数量,否则可能对货币政策取向产生误解,重点关注的应当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、MLF利率等政策利率指标,以及市场基准利率在一段时间内的运行情况。

  梁斯表示,央行此次表态回应了此前市场关于货币政策是否转向的疑虑,盯住利率指标才是判断货币政策取向的关键。整体看,流动性管理仍然会坚持预调微调的策略,以维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为目标,将DR007等关键利率品种维持在7天逆回购上下运行。

  2020年第四季度《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》指出,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、合理适度,坚持稳字当头,不急转弯,把握好政策时度效,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,保持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。

  梁斯说,今年货币政策将继续坚持“稳”字当头,“稳健”基调不会发生变化。在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基础上,继续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,确保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。

  整体看,随着经济增速逐步回归正常区间,稳增长压力下降,宏观调控政策将致力于在稳增长和防风险之间建立平衡。

  光大证券研究所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,当前全球再通胀预期渐起,外部资金流入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增加,基础货币投放渠道或有变化。与此同时,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也值得关注。以此分析,未来一段时间,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可能仍会维持资金面相对紧平衡的状态。“维持相对正常的货币政策操作空间,也能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国内外市场的变化留好‘后手牌’。”他说。

  今年整体的利率走势也将体现一个“稳”字。去年5月至今年2月,LPR已经连续10个月保持不变。董希淼表示,这反映贷款利率下行的空间有限。2020年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让利1.5万亿元的阶段性任务已经圆满完成,2021年不具备继续大幅度让利的条件。但是,金融管理部门仍将继续推动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。

 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,与2020年引导银行明显加大信贷投放规模、大幅降低企业贷款利率不同,下一步监管层的主要目标是避免企业贷款利率出现拐头向上趋势,而非引导其继续深度下行。其判断未来企业贷款利率将保持低位稳定,2021年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或将主要通过挖掘降费潜力、运用直达工具等定向滴灌方式实现。

  恒生银行(中国)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王丹表示,预期央行短期内不会释放过量流动性,总体求稳,对于有需求的实体经济会继续精准投放。如果单纯的扩大流动性供给总量,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很难顺利直达实体经济,而更可能在金融系统空转、推高资产价格。市场利率总体将保持稳定,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小微企业或将推进定向支持政策。王丹说,央行下一步将加强利率传导机制,保持流动性稳定适度,目标是改善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。这也是一直以来央行努力的目标。




其他重要新闻——




存量理财压降无退路 中小银行按时完成整改有点悬

      尽管资管新规过渡期已延长至2021年底,但一些银行要按时完成资产管理业务整改的“作业”可能还是有点悬。

  近期,上海证券报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,部分中小银行老产品压降仍然比较困难,主要是因为资产端的非标资产处置难度较大,特别是风险资产的处置,而回表核销又会导致资本承压,因此这些银行都担心在年底前无法完成整改。

  东吴证券研究所首席银行分析师马祥云表示,过去理财产品存量非标资产规模不小,难免会有部分资产面临回表压力,会对银行表内额度和监管指标造成压力,一些银行寄希望监管给予相关的针对性政策也是人之常情,但指望再次延长过渡期是不现实的。

  风险资产如期化解难

  “各家银行理财业务运作多年,多少都累积有一定规模的风险资产,过渡期内要实现在表外完全化解的目标很难。”

  2018年资管新规落地实施后,各家银行都在积极响应政策,制定和执行整改计划。去年,监管部门考虑到银行整改的现实困难等多重因素,做出“过渡期延长1年+个案处理”的政策安排。

  一家北方地区的城商行眼下就面临着非标资产的整改困难。

  该行资管部总经理助理向记者表示,整改面临的核心困难就是风险资产化解。“各家银行理财业务运作多年,多少都累积有一定规模的风险资产,过渡期内要实现在表外完全化解的目标很难。”他说,风险资产的处置一般包括司法诉讼、破产重整等方式,但耗时都比较长,过渡期结束都未必能处置完。

  截至目前,该行存量理财规模也就压降一半多,进度极慢。“今年开年到现在2个多月,只压降了几个亿。”上述人士透露。

  此外,存量理财产品规模的压降,目前还存在一定流动性风险。另一家城商行资管部人士向记者解释,根据老产品发行期限最短不能低于90天的要求,过渡期如果不延长就会面临一个问题,即今年第三季度过后,新发的老产品到期日就不能晚于过渡期截止期,这意味着届时不能再发老产品募集资金来兑付存量产品,只能靠变现存量资产来兑付,但是大部分资产没有流动性,如何兑付成了问题。

  业内人士一致认为,银行理财的整改压力大,主要就是因为非标资产处置是难点。非标资产是银行老理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,主要是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,比如信贷资产、信托贷款、委托债权、各类受(收)益权、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。这些非标资产中多数期限长、规模不小,在过渡期内实现压降回表,对很多银行而言都不算轻松。

  回表处置 资本金承压

  “非标问题资产若能实现回表计提,也是好事,但苦于没有资金实力来计提。”

  对存量理财产品的压降,银行有多种方式,例如提前赎回或者终止发行,工商银行、交通银行、光大银行等都曾采取过这种方式。

  但在银行人士看来,若能采用上述方式处置的资产,都是比较容易处理的资产,而诸如部分地方融资平台资产、股权类资产,特别是已经出现风险的资产,就没那么容易处置。

  上述城商行资管部人士表示,对出现风险的资产,该行提出以回表方式处置的方案,但又面临表内消化能力有限的问题。

  去年以来,受疫情影响,银行不良率上升,资本面临不小的缺口,中小银行受影响更为明显。若通过回表核销非标问题资产,将导致银行表内资本充足率下降,继而对银行各项经营指标产生较大影响。

  回表核销非标风险资产,对于大中型银行而言,可能还相对容易。例如,针对非标理财回表后问题资产,平安银行去年大额计提了273亿元的拨备。

  上述城商行资管部人士称,该行非标问题资产若能实现回表计提,也是好事,但苦于没有资金实力来计提。

  过渡期再延长不现实 单独设账户?

  “过渡期延期太长只是将问题后置,既有失于政策严肃性,也不利于约束机构行为。”

  过去多年,部分中小银行资产扩张较为激进,非标资产存量不少,当面对经济下行压力,风险也就随之产生。

  记者了解到,对于上述问题,监管层并非没有考虑。在资管新规落地实施之前,在对各方面的调研和数据反馈中,就包括要求银行上报如果非标资产转回表内,银行需要补充的资本金情况等。

  近些年,监管部门为鼓励支持中小银行补资本,亦出台不少政策,包括永续债、地方专项债补资本、转股型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等。这些政策在化解地方中小银行风险的同时,也促使中小银行转换经营机制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
  业内人士在采访中也一致认为,全面再度延长资管新规过渡期也不现实。华泰证券固收团队此前发布报告称,过渡期延期太长只是将问题后置,既有失于政策严肃性,也不利于约束机构行为。

  上述城商行资管部总经理助理建议,可以在表内单独设置账户,专门承接理财回表资产;该账户在2025年前,给予一定政策,允许不下调评级,也不计提拨备。

  此前也有国有大行人士提出类似建议,可以对理财非标资产进行单独建账、单独核算、单独管理。

  至于“个案处理”的政策安排,据记者了解,目前邮储银行或榜上有名。该行理财子公司中邮理财披露的整改计划显示,该公司将在2022年至2025年间对难以处置资产逐步压降。




供地节奏大调整:重点城市全年最多集中供地三次

    热点城市今年最多卖三次地?2月24日,这一消息开始在业内广为流传,传言称,2021年,全国22个重要城市土地招拍挂活动,一年最多进行三次。经多方求证获悉,该消息确有出处。2月23日,“全国2021年住宅用地供应分类调控工作视频培训会议”召开,自然资源部开发利用司开发利用司副司长莫晓辉对2021年住宅用地供应分类调控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。

  记者掌握的一份内部文件显示,自然资源部要求,“各地要主动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住宅用地市场理性竞争。住宅用地出让方案应当包括溢价率、竞价轮次和最高限价稳控预案。”

  至于“重点城市”是否就是网传的22城,目前尚未得到证实。

  此外,在供地计划编制方面,自然资源部要求,要根据各地区房地产市场实际情况,合理确定供地规模,2021年住宅用地公告供应量不得低于近五年(2016年到2020年)平均完成交易量。